微博 | 微信 | QQ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史传习实践团开展“弘扬精神谱系,传承多彩非遗”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4-08-01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7月18日-23日,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史传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昌黎县两山乡前两山村、北戴河区戴河镇车站社区、开发区自然家园社区、抚宁区紫荆社区4地,以“弘扬精神谱系,传承多彩非遗”为主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宣讲和非遗体验活动。

民智汇聚,问卷寻策——实地走访村社间

实践团深入村镇、社区,了解居民们对红色精神、非遗体验的需求和期望,倾听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在乡村小道间,昌黎县前两乡村侯爱民书记介绍了现有的红色主题特色文明墙,并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与推广提出了一些希望,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为后期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指导。

红星照耀,情热燃心——沉浸式红色精神展览

实践团怀着对红色精神的敬仰,深入探索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及历史脉络,聚焦于河北地区丰富的精神财富,精心策划并布置移动红色展厅,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展板上的照片和文字共同诉说着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

红色历史,激情演绎——党员共忆来时路

实践团讲解员们用生动深情的语言,把一个个红色精神背后故事娓娓道来。塞罕坝、西柏坡等一段段难以忘怀的革命故事,为祖国英勇奋斗的李大钊、无畏牺牲的董存瑞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触动了现场党员,现场掌声如潮。

红色课堂,激荡心灵——精神故事润童心

当青春的热情与历史的厚重碰撞,一场精神盛宴在自然家园社区内上演,实践团讲解员以白求恩与工匠精神为媒,启迪孩子们走进历史,在讲解员和孩子们一次次对话中,感受着先辈们的热血,用稚嫩的声音复述着历史的回响。这一刻,精神传承已不再是空洞的文字描述,而是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无尽力量的源泉。

非遗风采,绽放辉煌——技艺体验育匠心

指尖轻舞,一丝一竹。实践团成员霍一哲以南湖红船为蓝本,带领昌黎县前两乡村村民们利用纤细的竹条作为连接纽带,通过穿、挑、压、合等技法,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竹编船。村民们不仅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更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秦行宫遗址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瓦当……”实践团邸汇然带领孩子们学习了“屋檐上的艺术”。从细致地清理瓦当,到巧妙地蒙纸敲捶、蘸墨扑打,亲手完成了精美的瓦当拓印作品,深深被拓印技艺吸引,纷纷表示“传统技艺真神奇,还想继续学习”。

金属勾勒轮廓,彩釉填注灵魂。实践团王欣蕾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特点以及制作过程,抚宁紫荆社区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动手用金属丝线拼出天安门的壮丽形状,完成填釉、固定,在一弯一绕之间,少年的专注与红色精神相互交织,寄托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漆之世界,千文万华。实践团段晨曦将非遗漆扇带到自然家园社区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有关漆扇的历史文化,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滴入水中,将书签和团扇缓慢放入,开“盲盒”般的漂漆技艺让大家惊艳赞叹。

“衍”续红色精神,纸载历史温情。实践团成员王雨晴将红色精神与衍纸艺术相融合,讲述红色爱心党徽衍纸制作,大家以卷、捏、折、粘等手法,将爱国情怀融入纸条,创作精美作品,向党致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史传习实践团秉持“有学、有研、有讲、有践”的原则,深入挖掘河北省红色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青年学子积极发出中国之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未来,实践团坚持践行“出校园、进社区、增阅历、长才干”,将青春的足迹烙印在河北大地上,做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支持者和建设者,为文化传承事业注入青年力量。


作者:王欣蕾、宋婉玉


Copyright © 2013共青团燕山大学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335-8387687

邮箱:tw@ysu.edu.cn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燕山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共青团燕山大学委员会
开发与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